生活在城市,有多久沒聽到森林的呼吸?穿梭於現代叢林,有多久沒見過蝴蝶飛翔?婉珍老師這次帶我們到台東的觀眾研究課程,為我渾沌不清的思緒做了一次洗滌,想像不到台東有人這麼傻的堅持,只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環境。
我們這次的行程安排了卑南文化公園,台東史前博物館,台東龍田的蝴蝶保育協會及森林博物館。
剛抵達台東,親切的佳靜姐就帶我們去看了月形石。月形石,相傳是古代卑南文化未倒塌的屋壁,還有一說是日晷,但是一切還在考證當中,並沒有準確的答案。參觀完卑南遺址,我們就到了台東史前博物館,這是我第二次來,館前的巨型日晷還是令人印象深刻,進到館內,我們在龍森導覽員的帶領下,看了台灣自然史廳,史前廳,人類的演化等。最吸引我的就是看到挖掘出來的玉器,其中有兩個人型並連在一起的玉器是台東史前館的館徽,同時也是鎮館之寶,從它身上散發的光澤,隱隱透露著歲月悠悠的故事,而我一邊欣賞美麗的器物一邊聽著導覽員解說,也細細地感受史前博物館沉靜的歷史氛圍。
晚上我們享受了原始部落的豐盛大餐,不管是溪蝦或羊奶雞湯,個個鍋盤都見了底,重要的是小米酒,從沒有喝過如此甜又順口的酒,還多吃了一碗飯,只是後來我不停的打嗝,可能是喝了太多小米酒的緣故。
隔天我們在李先生的說明下,知道龍田社區如何形成,為何這個地方這麼多的蝴蝶聚集,他說:「台灣蝴蝶不見,不是因為人為的捕捉,而是牠的棲地及食用的植物不見了。」他們做的事情只是將環境做到適合蝴蝶來棲息。現在龍田社區也已經成為了台東的景點之一,來台東不只看小野柳、石雨傘,還要來這裡看看翩翩起舞的蝴蝶。
揮別了蝴蝶社區,我們到了森林博物館,館長阿力曼一開始就以幽默的開場,告訴我們布農族人的身材,在布農族,身高165公分的男生才是標準身材,超過170公分的就是殘障,主要是布農族很會打獵,在叢林中穿梭需要短小精幹的身材,不然很容易被樹枝藤蔓絆住,追不到山豬。他說他們打獵不打老鼠,打老鼠有損布農族的顏面,可是別族的就笑說,他們只會打山豬是因為布農族的箭只射的中大目標。
阿力曼接下來帶我們去看會走路的樹,倒不是樹會走路,而是這類型的柏樹有無數的氣根,氣根經過成長就有可能形成另一個枝幹,像極了樹會移動一般。而這裡的每棵樹幾乎都有親戚關係,如果不是上次颱風吹倒了部分的枝幹,這個家族看起來會更巨大。
離開會走路的樹,我們來到此行要過夜的地方,印入眼簾的是原住民傳統的屋舍,阿力曼跟我們說明房屋在布農族代表母親的身體,我們晚上就睡在媽媽的懷抱裡。
晚上阿力曼跟我們一起pa li han siap,甚麼是pa li han siap?這是類似布農族圓桌會議的名稱,除了要討論重大議題外還要完成行動計畫,執行會議中商討的事情。我對pa li han siap的內容做了以下的形容,
日據明月前朝風
夜色皎潔映星空
莫界戰士古河東
更使英勇報戰功
想像日據時候的布農族也是坐在這樣的月光下,迎著風在佈滿星星的夜裡圍著火堆討論,日本人以為把布農族的戰士趕到河的那一邊就可以限制住他們,結果反而更加深他們反抗的意志。而我現在也做著一樣的事,如此的記憶連結,更讓我珍惜這次的pa li han siap。
阿力曼說布農族原本住在高海拔的山上,但時代的移動,環境的變遷,族人們漸漸喪失了他們原有的東西,他想保留原本屬於布農族的地方,這片未被過度開發的淨土,他們的森林銀行。
結束了晚上的pa li han siap,我們一早起來體驗了搭傳統原住民屋舍的辛苦,鋸了一大堆竹子,我們要告別森林博物館,臨行前,阿力曼拿了一棵樹苗,希望我們為森林儲存金錢-種植一棵樹,期待下次在相遇時,這棵樹已經成長茁壯。
我們帶著滿滿的兩“億”,記憶和回憶回到台東火車站,很累可是很值得,因為這是很難得的體驗,在不一樣的博物館經驗不一樣的感受,或許還會再有,但難有如此初次的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