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9日

傾聽 分享 體驗 & 溝通─ CAM-COME 319央廣春聚側記

(撰文:徐思潔/CAM-COME執行秘書, 《博物館大耳朵》主持人)

向來博物館圈內的交流,多半不是相互參訪就是座談研討,久而久之往往產生彈性疲乏令人望而卻步。生活,需要時不時來點新鮮事務以提振精神,博物館人,更需要有不斷的腦啡刺激,以便重新知覺可能會日趨麻痺的對博物館的原始熱愛。

2009年CAM-COME (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教育委員會)開年第一次聚會,也想嘗試一點新鮮好玩的事;因此決定既不參觀博物館也不開會研討;而要帶著夥伴離開慣習的博物館「視覺」世界,走進陌生新鮮的廣播「聽覺」世界。CAM-COME安排了『參訪央廣 體驗廣播』活動,除了參觀國家廣播電台─「中央廣播電台」,也邀請夥伴一起參加《博物館大耳朵》節目錄音,親身體驗廣播節目製播作業。

《博物館大耳朵》是2008年10月在「中央廣播電台」開播的節目,由婉珍老師與我共同製作。在台灣這片土地上,擁有許多可貴的文化與自然資產,有關這些有形及無形資產的人事物,都是節目有興趣的題材,尤其是「人」的部份;因為若沒有背後推動的人,則絕對無法成其事。節目開播至今,已有相當多博物館及文資界朋友受邀訪問,分享他們貢獻專業的生命歷程。『博物館大耳朵』已漸漸成為博物館人的一處祕密基地;藉著訴說與傾聽,我們彼此分享,也與世界溝通。在製作節目的過程當中,我們更加體會到,博物館不只該用「看」的,更應該可以用「聽」的。

為了與更多博物館夥伴分享,因此而有了『319央廣春聚』的構想。

3月19日,春陽和煦花開處處的週四下午,有近二十位來自各地的學會夥伴,暫時放下工作走出辦公室,齊聚台北市大直北安路的「中央廣播電台」,參加了這項特別的聚會。央廣特別安排專人導覽各樓層設備,介紹國家廣播電台的發展歷史與業務概況,並參觀今年元月才開播使用的網路互動影音攝影棚,開播當天馬英九總統曾親臨致詞。央廣副總台長蕭旭岑先生親自接待主持座談,主秘孫文魁先生、秘書室陳錦榮主任,與節目部、行政活動企劃以及網路媒體各單位同仁均陪同出席,與參訪的夥伴進行互動交流。

1928年中央廣播電台於南京創台,直到1998年才改制為財團法人,八十年來代表國家對國際發聲,「中央廣播電台的播音史,等同一部國家的發展史」,央廣的簡介有這樣的陳述。我們來到三樓的「央廣文史館」,一禎禎泛黃黑白照片、一件件陳年老舊物品,滿室年代久遠的廣播文物,在在訴說著民國歷史場景中的一樁樁往事。最令人驚嘆的是,我們看到文史館年代最久遠、最具特色的鎮館文物─先總統 蔣公於抗戰勝利在南京謁陵時,對全國發表講話時所使用的麥克風,也親耳聽到國父 孫中山先生生前清晰的講演錄音,這也是央廣所珍藏聲音的鎮館至寶。今天的央廣,以「中央廣播電台台灣之音」(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, RTI)作為台呼,每天以13種語言對全球廣播,短波播送與網路影音傳送並進,象徵著這座國家廣播電台也時時刻刻與時俱進。

春聚活動的高潮重頭戲,就是進入錄音室,體驗廣播節目的實際作業過程。《博物館大耳朵》準備預錄今年「518國際博物館日」特別節目,夥伴們應邀擔任嘉賓,製播的節目內容將分上、下兩集,分別在5/13及5/20首播。
大多數夥伴不僅是第一次踏進廣播電台,更鮮少上廣播節目的經驗。而央廣空間最大的五控錄音室,同時來了這麼多貴賓更是相當罕見。在婉珍老師的引領之下,夥伴們先後自我介紹,分別暢談當天參訪的感想,也各自分享了個人的博物館經驗。

坐在主持桌旁,聆聽著夥伴們真誠深刻的心聲,一種莫名歡喜流竄心裡;原來,就在我們週遭廣大社會的各行各業各種社群裡,遍佈有許多喜歡博物館、愛上博物館、支持博物館的「博物館人」。就像這次參加春聚的夥伴,有博物館專業從業人員,或是博物館專業的學習者,也有從事與博物館專業甚少相關卻是死忠的博物館之友。博物館,不僅是屬於博物館工作者,更是屬於全體博物館人的。
當我們學會傾聽,世界就會與我們對話。我想像,透過《博物館大耳朵》的放送,全世界都聽見了台灣博物館人的心聲;而從這些聲音的反響迴音之中,博物館也將會更清楚看見自身的身影。

※ 央廣文史館網址: http://www.rti.org.tw/big5/history/index.htm

參觀中央廣播電台文史館

中央廣播電台網站節目攝影棚參觀合影(張欽嵐攝)

與央廣副總台長等主管相見歡

進錄音室錄製「博物館大耳朵」節目

來訪人數

Free Web Site Counter